推動制造業綠色化發展,關乎生態環境保護,也事關產業結構迭代升級、產業鏈全球布局
只有優化綠色產品供給結構,才能支撐綠色消費需求增長,只有培育形成龐大的綠色消費市場,才能激發企業積極研發先進綠色低碳技術、生產綠色低碳產品,轉化成為相關產業強鏈、補鏈、延鏈的內生動力
以滿足市場需求為導向,一體化部署綠色低碳技術攻關、轉化應用、主體培育等,引導各類創新要素集聚,實現創新效能轉化為產業競爭新優勢
文?|?工業和信息化部節能與綜合利用司
在位于鄂爾多斯市的內蒙古億利一道新能源有限公司,工人在光伏組件生產線上作業(2024 年 3 月 21 日攝)李志鵬攝 / 本刊
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新型工業化之所以“新”,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底色必須“綠”。目前,我國工業領域能源消費占總量的2/3左右,碳排放量占比70%左右,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重中之重。推動制造業綠色化發展,是推進新型工業化、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內在要求。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推動制造業綠色化發展,在落實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任務中鍛造新的產業競爭優勢,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推進新型工業化,工業和信息化部聯合國家發展改革委等七部門發布了《關于加快推動制造業綠色化發展的指導意見》(下稱《指導意見》),明確了三大路徑、四個體系。提出到2030年,綠色工廠產值占制造業總產值比重超過40%,綠色發展成為推進新型工業化的堅實基礎。到2035年,制造業綠色發展內生動力顯著增強,碳排放達峰后穩中有降,碳中和能力穩步提升,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綠色低碳競爭中優勢凸顯,綠色發展成為新型工業化的普遍形態。
制造業綠色化發展取得積極成效
近年來,我國新型工業化加速推進,制造業綠色化發展也取得積極成效。2023年,我國高技術制造業、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分別達到15.7%和33.6%,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958.7萬輛和949.5萬輛,連續多年領跑全球,動力電池產量占全球60%左右,光伏產業鏈主要環節產量連續多年保持全球第一,綠色工廠產值占規模以上制造業產值比重超過17%。產業結構朝著綠色低碳方向持續優化,綠色制造和服務體系不斷完善,能源資源利用更加高效,綠色發展新動能不斷涌現。
制造業綠色化發展的關鍵點在于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這將是一個持續推進、久久為功的過程,面臨的困難和挑戰不言而喻。一方面,我國制造業的規模決定了我國要消耗較多的資源、產生較多的排放,資源環境瓶頸約束突出;另一方面,各行業綠色轉型進程不一樣,東中西部面臨的綠色轉型問題各不相同,綠色低碳關鍵技術尚未完全掌握等。針對上述問題,《指導意見》以“綠色”為出發點,以“發展”為落腳點,突出用產業發展的思維解決綠色低碳領域存在的短板弱項、面臨的風險挑戰,推動產業在綠色轉型中實現層級躍升。
三大路徑鍛造產業綠色競爭新優勢
推動制造業綠色化發展,關乎生態環境保護,也是事關產業結構迭代升級、產業鏈全球布局的戰略問題。《指導意見》深刻把握制造業綠色化發展在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推進新型工業化中的重要作用,以鍛造產業綠色競爭新優勢為主線,明確了推動制造業綠色化發展的三大路徑和具體任務。
路徑一:加快傳統產業綠色低碳轉型升級。我國傳統產業量大面廣,規模體量占全國工業80%以上,是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基底,也是資源能源消耗的大戶。其中鋼鐵、石油化工、有色金屬、建材等行業是工業碳減排的關鍵所在,可以通過原料或產品結構調整、綠氫或綠電替代、工藝流程再造、節能降碳技術改造升級、區域布局優化等路徑實現綠色低碳轉型。
《指導意見》從結構優化、改造升級、產業布局的角度明確了3方面任務。在推進傳統產業綠色低碳優化重構方面,提出要加快傳統產業產品結構、用能結構、原料結構優化調整和工藝流程再造,提升在全球分工中的地位和競爭力;在加快傳統產業綠色低碳技術改造方面,提出要定期更新發布制造業綠色低碳技術導向目錄,遴選推廣成熟度高、經濟性好、綠色成效顯著的關鍵共性技術,推動企業、園區、重點行業全面實施新一輪綠色低碳技術改造升級;在引導區域綠色低碳優化布局方面,提出要堅持全國一盤棋,綜合考慮區域產業基礎、資源稟賦、環境承載力等因素,推動傳統產業形成集群化、差異化的綠色低碳轉型新格局。
路徑二:推動新興產業綠色低碳高起點發展。新興產業是引領未來發展的新支柱、新賽道。經過多年發展,我國新能源汽車、光伏產品、鋰電池等綠色低碳產業已具備全球競爭優勢,成為新的綠色增長點。同時,這些產業自身綠色發展仍存在薄弱環節,比如,隨著產業加快升級和設備更新換代,光伏組件等新能源設備將面臨批量退役問題,新能源設備循環利用意義重大。《指導意見》提出,加快補齊新興產業綠色低碳短板弱項,著力鍛造綠色低碳產業長板優勢,既要聚焦制約新興產業綠色發展的瓶頸環節,加快補齊短板弱項,著力解決新興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后顧之憂,也要立足經濟社會綠色低碳轉型帶來的巨大市場空間,大力發展綠色低碳產業,提高綠色環保、新能源裝備、新能源汽車等綠色低碳產業占比。
未來產業是搶占未來競爭制高點、構筑競爭新優勢的關鍵。當前,我國氫能、新型儲能等在工業領域的應用場景不斷拓展,首個萬噸級綠氫產業化示范項目建成投產,鋼鐵行業首套百萬噸級氫基豎爐點火投產,新型儲能累計裝機超31GW。“雙碳”目標下,儲能、氫能、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生物制造等未來能源和未來制造領域孕育著巨大的發展空間。《指導意見》提出,聚焦“雙碳”目標下能源革命和產業變革需求,謀劃布局氫能、儲能、生物制造、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等未來能源和未來制造產業發展,盡快把未來需求潛力轉化為產業發展動力,搶占未來產業發展的競爭高地。
路徑三:培育制造業綠色融合新業態。跨界融合已成為驅動產業發展的主要動力。在制造業綠色化發展的過程中,涌現出一批融合發展的新業態。比如,數字化和綠色化融合方面,企業通過應用數字技術提高生產過程的資源效率和環境效益,政府建立數字化碳管理平臺摸清碳排放家底等;綠色制造和服務融合方面,企業將自身開展綠色設計、綠色供應鏈管理、綠色制造的經驗轉化為系統解決方案,為同行業或上下游企業提供綠色轉型服務;綠色消費需求和綠色產品供給融合方面,工業不僅要提升自身的綠色低碳水平,還要為能源生產、交通運輸、城鄉建設等全社會各領域生產生活提供綠色低碳產品裝備,只有優化綠色產品供給結構,才能支撐綠色消費需求增長,只有培育形成龐大的綠色消費市場,才能激發企業積極研發先進綠色低碳技術、生產綠色低碳產品,轉化成為相關產業強鏈、補鏈、延鏈的內生動力。針對上述重點方向,《指導意見》提出,發揮數字技術在提高資源效率、環境效益、管理效能等方面的賦能作用,加速生產方式數字化綠色化協同轉型;緊跟現代服務業與制造業深度融合的變革趨勢,在綠色低碳領域深入推行服務型制造,構建優質高效的綠色制造服務體系;緊緊圍繞能源生產、交通運輸、城鄉建設等全社會各領域綠色消費需求,加大綠色產品供給,培育供需深度融合新模式,實現供需兩側協同發力,支撐經濟社會綠色低碳轉型。
四大體系筑牢制造業
綠色化發展基礎能力
推動制造業綠色化發展是一個長期性的系統工程,需要技術、標準、政策和標桿等要素的支撐引領。《指導意見》提出從四方面提升制造業綠色化發展的基礎能力。
構建綠色低碳技術創新體系。綠色低碳技術是構成綠色生產力的核心要素,涉及各個行業各個環節。我國通過加強技術突破、標準引領、示范推廣,截至2023年底累計向全社會推薦節能技術裝備產品2106項、先進環保治理技術裝備681項、節水工藝技術裝備534項、工業資源綜合利用先進適用工藝技術及裝備401項。為加快工業綠色低碳技術的應用和推廣,《指導意見》提出以滿足市場需求為導向,一體化部署綠色低碳技術攻關、轉化應用、主體培育等,引導各類創新要素集聚,實現創新效能轉化為產業競爭新優勢。
完善綠色化發展政策體系。相對傳統發展模式而言,綠色發展意味著更多的綠色低碳技術研發投入、綠色裝備采購和管理投入,必須在財稅金融、價格機制等方面制定適應綠色化發展的政策,規避由于綠色溢價導致的資源錯配、劣幣驅逐良幣現象。《指導意見》提出以精準、協同、可持續為導向,完善支持綠色發展的財稅、金融、投資、價格等政策,發揮不同類型政策作用,比如用財政政策解決重大綠色低碳技術攻關等點上資金需求,用金融政策解決量大面廣的技術改造提升需求,同時創新政策實施方式,逐步建立促進制造業綠色化發展的長效機制。
健全綠色低碳標準體系。綠色低碳標準體系建設是推動制造業綠色化發展的重要基礎。《指導意見》提出強化標準頂層設計和規范性管理,推動各級各類標準銜接配套,加強標準貫徹實施和應用評估,到2030年完成500項以上碳達峰急需標準制修訂,持續完善節能、節水、資源綜合利用、環保裝備標準,穩步升級綠色工廠、綠色產品、綠色工業園區、綠色供應鏈標準,協同推進數字賦能綠色低碳領域標準,推動標準國際化。
優化綠色低碳標桿培育體系。綠色低碳標桿是推動制造業綠色化發展的領軍力量。“十三五”以來,我國以推動綠色制造體系建設為抓手,累計培育以綠色工廠為代表的“綜合標桿”5095家,在節能、節水、資源綜合利用等細分領域加快培育“單項標桿”,比如,持續遴選能效、水效“領跑者”企業,培育1165家再生資源規范企業,引領帶動全行業對標提升,為全面推動制造業綠色化發展打下堅實基礎。《指導意見》提出發揮綠色低碳標桿的引領帶動作用,優化現有標桿培育機制,構建綠色制造“綜合標桿”和能效、水效、再生資源等細分領域“單項標桿”相銜接的標桿培育體系,從工業全過程深挖能源資源節約潛力,推動制造業綠色化發展由點及面、逐步覆蓋。
(《瞭望》2024年第17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