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業政策宣傳月地方系列文章之三十六】
深圳特區的奇跡與深圳中小企業的蓬勃發展相伴相生、密不可分,這里誕生了眾多聞名中外的企業,如華為、騰訊、中興、比亞迪、華大基因、大疆科技等,它們無不是從中小企業發展壯大起來的。近年來,深圳中小企業經過了一輪爆發式增長,截至今年9月已經達到了197.1萬家,占企業總數的99.6%。正是因為中小企業的蓬勃發展,讓深圳每千人擁有商事主體約240戶、企業150戶,創業密度連續多年居全國第一。2018年中小企業創造GDP11583.19億元,占深圳GDP的近50%,上繳稅收占全市企業稅收的70%。深圳中小企業的發展成就不僅表現在“量”上,更表現在“質”上。全市1.44萬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中,80%以上為以民營為主體的中小企業;全市具備“專精特新”特色的創新型中小微企業數量居全國大中城市前列;全市授權專利的將近七成以上來自中小企業。發展勢頭強勁的民營中小企業群體,已經成為深圳自主創新的一支重要力量,在推動城市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經濟高質量發展上發揮著不可或缺的關鍵作用,也是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最需要倚靠的力量之一。深圳中小企業的快速發展和傲人成績,一方面來源于一批批優秀中小企業家的不斷涌現及一代代產業工人的拼搏奮進;另一方面得益于政府為企業減負、松綁、紓困、造環境,讓企業少了后顧之憂,多了勃發之力。
一、完善政策支持體系,為中小企業發展提供堅強
近年來,深圳先后出臺了《關于加快民營經濟發展的意見》《關于進一步加快民營經濟發展的若干措施》《深圳市關于支持中小微企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措施》等針對民營經濟和中小企業(二者互為主體)的專門性政策文件,包括在2010年7月,審議通過了《深圳經濟特區促進中小企業發展條例》,首次在法治層面為中小企業發展提供了保障。2018年,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民營企業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深圳迅速出臺了《關于以更大力度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若干措施》,并明確提出“四個千億”計劃:確保2018年企業減負降成本1000億元以上;實現新增銀行信貸規模1000億元以上;實現民營企業新增發債1000億元以上;設立總規模1000億元的深圳市民營企業平穩發展基金,通過真金白銀,給民營企業送上“看得見的實惠”,同時,不扣不折抓好清欠工作落實,累計清償欠款30396.92萬元,清償完成100%,充分展現了深圳堅定支持民營經濟和中小企業發展的決心和信心。
二、著力優化營商環境,全面提升政務服務水平
一是率先深化營商環境改革。對標新加坡和香港等發達國家和地區,出臺《關于加大營商環境改革力度的若干措施》,提出20大改革措施、126個政策點,誓把營商環境打造成深圳的“閃亮名片”。二是確保中小企業享受平等待遇。僅2018年全市就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存量政策文件1108份,廢止、調整或不予以出臺74份;保護民營企業合法權益,出臺《深圳市中級人民法院關于依法保護產權的實施意見》,提出36 項舉措,對財產權實施全方位保護。三是大力推進“數字政府”建設。上線“i深圳”統一政務服務APP,大力推廣掌上政府、指尖服務、刷臉辦事,推出“不見面審批”“全城通辦”事項各300項,40多個事項實現“秒批”。四是進一步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推出“三十證合一”和“多報合一”,企業開辦時間從9天縮短至4天,企業開辦便利度連續3年排名全省第一。五是強化商事信用建設。建設覆蓋全社會統一的公共信用信息管理系統,歸集商事主體信用數據6.5億條,個人信用信息數據超10億條;上線公眾版“深信APP”,實現公眾對全國1億家商事主體信用信息的“一站式”免費查詢。2018 年11月,普華永道發布《2018中國城市營商環境質量報告》,深圳躍居榜首。
三、大力推動減負降成本,讓中小企業輕裝前行
陸續推出一系列降低實體經濟企業成本的措施,切實減輕企業負擔。僅2018年就為企業減負1418億元,預計2019年減負金額可達1500億。一是減稅降費落到實處。出臺提升納稅便利度20條,實現省定涉企行政事業性收費“零收費”。2018年深圳135萬戶小微企業享受稅收減免總額34.63億元,預計2019年可實現新增減稅規模約860億元。二是降低人力資源成本。出臺《深圳市降低社會保險費率實施方案》,全面實施養老、失業、工傷保險低費率。2018年全年通過降費率及實行浮動費率等舉措實現減負102.13億元。2019年已為企業減負約97.88億元。三是切實降低用電、用地成本。在落實國家統一降電價基礎上,對先進高技術制造企業和部分工商業企業電價分別再降20%和10%。創新產業用地使用方式,探索依據不同工業(產業)靈活采取先租后讓、租讓結合等多種方式供應土地。規范產業用房租賃市場,對產業用房價格實施指導價,切實降低實體經濟用房成本。四是持續加大財政支持力度。每年安排市民營及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超2億元,對企業信息化建設、開拓國內市場等給予資助。加強對中小企業的政府采購支持,對小型企業、微型企業所投產品的價格給予6%-10%的扣除,支持中小微企業參標競標。
四、健全融資服務體系,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題
一是大力支持民營中小企業改制上市。深圳出臺《關于進一步推動我市中小企業改制上市和并購重組的若干措施》,支持企業通改制上市解決企業融資問題。目前,全市境內外上市企業累計達到415家,中小板和創業板上市企業總量210家,新增科創板2家,連續13年居國內大中城市首位。二是在全國率先采取上市公司紓困措施。針對上市公司面臨的流動性風險,由市屬國資出資150億元放大至300億元,化解上市公司平倉風險。目前已累計決策為54家上市公司提供股權、債權流動性支持,涉及專項資金約170.27億元。三是建立中小微企業貸款風險補償機制。安排50億元財政資金用于對銀行機構為我市中小微企業放貸形成的不良貸款,最高按50%的比例給予風險補償,撬動貸款249.65億元。四是發揮中小企業發展基金直投作用。設立深圳市中小微企業發展基金設立,總規模達到105億元,成為全國最大的中小企業專項基金。在全國率先成立50億元的天使投資母基金,引導社會資本投向種子期、初創期天使類項目,助推全市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發展。五是搭建創業創新金融服務平臺。為企業與金融機構提供投融對接一站式綜合金融服務,平臺注冊金融機構達123家,注冊企業1.89萬家,累計解決融資需求641筆,融資金額共計113.8億元。良好的金融環境、資本環境以及一些列政策措施讓深圳一大批中小創高新術業如同插上了翅膀,飛得更高、飛得更遠。
五、聚焦平臺建設,公共服務內容更加豐富多樣
一是搭建大型科學儀器設施共享平臺。出臺《深圳市促進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和大型科學儀器共享管理暫行辦法實施細則》,進一步推動大型科學儀器設施向中小企業共享,目前已匯集1040家創新載體,儀器12024臺套。二是搭建市產業用房供需服務平臺。建設全市創新型產業用房統一的信息發布和在線申請平臺,錄入平臺的創新型產業用房項目115個,面積約747.13萬平方米。三是扶持創業創新空間建設。引導龍頭骨干企業利用閑置廠房、圍繞主營業務方向建設眾創空間、科技企業孵化器等創業創新空間,打造各類創業創新空間424個。四是提升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臺網絡服務能力建設。截至2018年底,線上服務系統聚集服務機構突破1908家,發布各類服務產品10186個,服務對象58509家。五是培育中小企業公共服務示范平臺。目前,全市有效期內的示范平臺33家,其中國家級示范平臺就由12家,專職服務人員超3500多人,帶動服務機構超5000家。六是搭建人才培養平臺。實施企業家培育工程,先后舉辦85個企業家研修班,服務5000多名企業家和高管。推出中小企業產業緊缺人才培訓計劃,累計為3.8萬多家企業培訓各類緊缺人才達14.7萬余人。
專題主辦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小企業局
承辦單位:工業和信息化部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