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業政策宣傳月地方系列文章之二十八】
近年來,青海中小企業和民營經濟不斷發展壯大,逐步成為創業就業的主要領域、技術創新的重要主體,為全省的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社會發展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成為全省經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為堅定不移貫徹黨中央新發展理念,不斷轉變發展方式,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全省各地區、各部門圍繞打造“全國行政審批事項最少、審批效率最高、創新創業環境最優省份之一”的目標,不斷增強服務意識,建立健全體制機制,努力為中小企業排憂解難,有力地推動了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
一、完善政策體系,著力優化發展環境
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青海省2017年6月組織召開全省非公經濟發展大會,制定出臺了《關于促進非公有制經濟加快發展的意見》,同時成立全省促進中小企業暨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工作領導小組,由省長劉寧同志任組長。2019年5月,省委省政府印發《進一步促進民營經濟和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及《關于貫徹落實促進民營經濟和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若干政策措施的實施方案》,從加大資金支持、引導創業創新、緩解融資難融資貴、鼓勵吸納就業、營造公平競爭環境、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系等10個方面對促進民營經濟和中小企業發展出臺了18條含金量高、操作性強的政策舉措,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提振中小企業發展信心。省內各地區、各部門積極建立健全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體制機制,陸續出臺了一系列鼓勵扶持中小企業發展的工作舉措。在全國率先制定了《青海省政府采購文件禁止條款清單》,明確規定采購人、采購代理機構不得在采購文件中設置注冊資本、所有制形式等歧視性、限制性條款,確保中小微企業公開參與政府采購項目競爭。擬定了《青海省營商環境評價工作方案》,計劃利用3年時間,分梯次推進實施營商環境評價工作,內部發布營商環境評價報告,以評價促優化,以排名促提升。西寧市等地區成立了以市州政府主要領導為組長的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工作領導小組,建立聯席會議制度,制定出臺了《西寧市加快發展非公有制經濟的若干措施》和《西寧市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的若干措施》“1+8”政策體系等一系列促進發展的具體措施。
二、推進“放管服”改革,全面優化營商環境
一是強化惠企政策宣傳。《新促進法》修訂頒布之后,青海省中小企業主管部門印發通知文件,對新法宣貫工作進行了全面部署安排。《新促進法》實施以來,各地各部門通過開展集中宣講、公開宣傳、專題培訓等多種形式的宣貫工作,累計發放各類宣傳資料2萬余份,現場解答群眾(企業)咨詢2000余人次,培訓各部門及企業人員5600余人次。同時,充分利用青海日報、青海電視臺、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臺網絡、微信公眾號等多種媒體和渠道,向全社會進行了多時段、多層次、全方位普及性的報導和宣傳。
二是切實優化政務服務。各地區、各部門持續推進“放管服”改革,不斷提升依法行政水平,以商事制度改革為重點,為中小企業發展提供便利化服務,在鞏固前期改革成果的基礎上,我省實現了企業“三十六證合一”和個體工商戶“五證合一”。落實注冊資本認繳制、企業名稱網上遠程核準制、簡單事項“審核合一”等改革舉措,為中小企業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務。各地各部門全面實行“710”工作制度,落實首問負責制、限時辦結制、服務承諾制等制度,在項目環評、安評、貸款融資等方面為企業排憂解難,著力營造“親商、暖商、富商、穩商”的投資環境。
三、強化財稅支持,持續釋放政策紅利
一是加大財政資金支持力度。2019年省級財政將支持中小企業和非公經濟發展的專項資金預算增至3億元,其中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2億元,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專項扶持資金1億元。省級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在以往支持固定資產建設后補助、貸款貼息、標準化廠房租金補助的基礎上,今年首次對中小企業創業創新載體建設、服務業務獎補、創新活動開展、先進技術引進、標準化建設等項目予以扶持,并安排資金對認定的國家級、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以及國家級、省級中小企業公共服務示范平臺及小型微型企業創業創新示范基地給予獎勵。全省各市州及部分有條件區縣均設立了扶持中小企業發展的專項資金,鼓勵和支持轄區內中小企業加快發展。西寧市、海西州、海東市、海南州、海北州、玉樹州等地區克服重重困難,分別設立3000萬元、5000萬元、2000萬元、700萬元、1000萬元、2000萬元專項資金,鼓勵和支持中小企業穩步健康發展。
二是強化落實稅收優惠政策。全省各級財稅部門積極落實各項稅收優惠政策,極大地減輕了中小企業負擔。據統計,自2018年至2019年一季度末,全省享受小微企業增值稅優惠政策40.6萬戶,累計為小微企業減免增值稅共12.76億元。全省享受小微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0.62萬戶,先后減免企業所得稅共1.16億元。同時為全面貫徹落實2019年國家減稅降費政策措施,相關部門按照最高優惠幅度第一時間研究出臺了減征增值稅小規模納稅人資源稅等6個地方稅種和2項附加事項。積極落實小微企業普惠性稅收減免、個人所得稅專項附加扣除、降低增值稅稅率等政策,減稅規模達歷史最高水平,切實增強了中小微企業獲得感。目前我省已實現涉企地方行政事業性收費“零項目”。
四、優化金融服務,有效改善融資環境
一是完善政策體系。省內金融監管部門、銀行業金融機構和融資擔保機構持續強化政策支撐,先后出臺了《關于青海銀行業支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存進實體經濟發展的指導意見》《關于加快全省政策性融資擔保體系建設的實施意見》等一系列政策舉措,支持中小微企業發展。
二是提升服務水平。各地區、各部門積極構建政銀企溝通對接平臺,采取常態化現場融資對接和專題融資對接相結合方式,持續開展銀企對接活動,為中小微企業有效推介融資產品,開展融資輔導,增進互通互信。省內有關金融監管部門持續開展“企業上市掛牌與直接融資金融綜合服務對接活動”,實現全省金融綜合服務全覆蓋,積極引導省內企業加強直接融資工具的運用。截至2019年8月末,全省直接融資累計完成133.82億元。簡化支小再貸款審批流程,采取“一次授信、多次發放”模式,符合條件的申請5個工作日內即可發放到位;對地方法人金融機構新增的民營和小微企業貸款,按照“一比一”全額給予支小再貸款支持。在全省各市州設立貼現轉授權窗口,開通再貼現“綠色通道”;對金融機構提交的民營企業小微企業票據,只要符合條件見票即貼。
三是創新融資產品。全省銀行業金融機構積極發揮各自優勢,針對中小微企業融資需求“短小頻急”特點,創新信貸產品,簡化審批流程,先后借助互聯網優勢創新服務渠道、凝聚多方合力創新合作模式、提升服務水平創新擔保方式開發多類適合小微企業融資產品。建設銀行提供線上全流程“網銀循環貸”,打造“小微快貸”,開辟中小企業融資新渠道。興業銀行為中小企業“量身定制”專屬產品“助保金”“循環貸”“三板通”。工商銀行加強與保險公司的合作,開辦“銀保通”業務;借助納稅信息,為經營穩定、納稅狀況良好的中小企業發放“稅務貸”。省農信聯社推出采礦權抵押、收費權質押、股權質押等無形資產(抵)質押貸款產品。青海銀行推出無抵押、無擔保,以現金流分析技術為主的“微貸”和“FS小貸”產品。浦發銀行創新發展POS貸、房抵快貸、蟲草貸、租金貸等弱擔保或免擔保業務品種。招商銀行對以POS收單的特約商戶,提供“POS商戶貸款”用于企業經營。
五、推動創業創新,努力完善服務體系
2018年青海省完成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臺網絡建設,實現省級樞紐平臺、9個市州綜合性窗口服務平臺和11個產業集群窗口服務平臺互聯互通。平臺以大數據、云計算為技術支撐,積極整合全省各類服務和技術研發機構,通過“線上+線下”“窗口+平臺”“傳統+移動”“公益+市場”方式,積極致力于為全省中小企業提供多渠道、多功能、多層次、全方位的服務。截至2019年9月底累計服務中小企業1.5萬余戶,受益人群3.2萬余人,培訓各類其余人員近6200人次,平臺注冊在線服務機構510余家,發布服務產品資源2200多個,幫助企業解決包括投融資、項目申報、技術創新服務等各類訴求1萬余次,企業滿意度達98%以上。積極組織申報國家雙創升級特色載體,2018-2019年,西寧(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和格爾木昆侖經濟技術開發區先后入選國家大中小企業融通型特色載體,并獲得國家專項資金支持。截至目前,青海省已建設14個省級和7個國家級小型微企業創業創新示范基地,認定18個省級和8個國家級中小企業公共服務示范平臺;省發展改革委建成三級信用平臺和網站;省科技廳新認定省級科技企業孵化器3家、省級眾創空間26家,推薦申報國家級眾創空間備案13家、國家級星創天地6家;省農牧廳、質監局、工商聯等部門積極推進電子商務、現代農業示范區、企業品牌等建設,多部門攜手聯合發力,構建起覆蓋青海全省的中小企業創新創業和培育孵化體系。
專題主辦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小企業局
承辦單位:工業和信息化部信息中心
主办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地址:中国北京西长安街13号邮编: 100804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标识码:bm07000001